2005年10月12日星期三

令我驚喜的演出 《你咪理,我愛你,死未﹗》觀後感

令我驚喜的演出
《你咪理,我愛你,死未﹗》觀後感
林尚武 - 香港戲劇協會 (轉載自http://www.hongkongdrama.com)

於2005年10月30號觀賞風車草劇團的音樂劇《你咪理,我愛你,死未﹗》,感受到活力澎湃的氣氛,欣賞到精力充沛的演出,製作水平直逼專業旗艦劇團中型製作,實在值得祝賀。

這是該劇初演的最後一場。由於反應熱烈,協辦機構康文署已安排了於明年四月重演。可惜重演期太短,能夠接觸到的觀眾量不多,遺憾之至。

觀看是次演出,令我充滿驚喜。整個演出過程中前後台合作無間,接駁準確流暢,燈光與樂曲的配合更極為專業,往往一首歌曲內都有十數次按著樂句節拍的燈光變化,這樣的專業效果令人不期然由衷鼓掌。

連換場也是觀眾欣賞的,現場鋼琴加小提琴演奏優美旋律,負責換景的男女助理舞台監督裝扮成精子及卵子在互動,絕無冷場地準確變換十八段造型處境,讓演員演繹出愛情事件百態。四個能歌擅舞的演員在台上盡顯才能,每場戲都在高速時限內以不同造型,有時甚至反串,演繹為情瘋狂的男男女女。造型精彩別出心裁,演技生鬼全情投入,觀眾看得煞是過癮,禁不住掌聲連場。

遺憾之處在於沒有同步字幕,令即使對粵語高度敏感如我仍只能欣賞到五成左右歌詞內容。幸好演員演繹得好,編舞動作亦安排得當,使觀眾大致「看」得懂歌曲內容。粵語填詞難度甚大,要按原意翻譯更難,能有現時這樣的效果,已屬難能可貴。

整齣製作由翻譯、導演、編曲、填詞、編舞、演員、設計乃至後台表現,都令人充滿驚喜。若真要雞蛋裡挑骨頭,我只能找到兩處地方可以提點意見。希望重演時可以考慮一下是否需要微調。

一點是關於填詞人的過份堅持。另一點是形體設計者對駕車人士動態的不當處理。

從《在這一夜來愛我》歌詞中,顯露了填詞人對「這」字不必要的堅持態度。而這一種堅持並不值得讚賞或鼓勵。堅持甚麼呢?堅持「不管音符是否適合,硬是要填上『這』字」,以致歌者唱時無法正確唱出「這個」,聽出來的效果是「姐個」。「這」是陽上聲,比陰上聲「姐」為低,在響亮的音符上填上低沉的粵音字,自然會變音了。(陽上聲的音程是從la到do,陰上聲的音程是從si到re)。

這是目前大部份填詞人的通病,偏喜歡不恰當地用上「這」字。其實若肯在不當之處改用陰平聲的「呢」(尼1)或陰上聲「此」(齒)字,就合音得多了。「呢」較俗「此」較雅,意義並無改變,各適其適,總比「懶」(陰上聲)文藝地唱成「姐個」好。

形體不當處理,出現在《情場公路》一段。

《情場公路》中,一家四口處於?車狀態下,邊唱邊跳的表演實在令觀眾看得興奮莫名。但有個不當處理令我的欣賞心情打了折扣:操控方向盤的爸爸與其他三人的形體方向過分一致。這既與爸爸的潛台詞不同(爸爸內心在享受「一車之主」的快感),亦與現實動作不符。

一般人理所當然地以為:當一輛汽車突然拐彎的時候,車內所有人包括司機的身體必然往汽車拐彎的反方向傾斜。但事實上,由於司機操控方向盤時必須先穩定自己的支點以克服慣性,所以會向反方向傾斜以抵消慣性重力。故此其傾斜方向是與車內其他人相反的。如果懂得駕車或者對生活細節有所觀察的人,就會了解這個現象。演藝學院戲劇學院退休院長鍾景輝先生自從由美國回港教授戲劇以來,一直都有介紹學生排演王爾德的《快樂旅程》(“Happy Journey”)。整齣戲大部分劇情發生在一家四口往探大女兒的行車途中,形體動作的配合是少不了的。我相信大部分演藝畢業生都有機會排演或觀賞過這齣戲,只不過一時不察吧了。

要驗證行車期間司機與乘客的形體方向異同一點不難。試試乘搭小巴,觀察一下小巴司機扭?轉彎時,車內司機與乘客的傾斜方向如何不同就一清二楚。再懶一點的話,只須回憶或重看「生死時速」飛車鏡頭內車內人的動態。

除非真的願意跟隨觀眾的錯誤成見,否則還是考慮模仿生活中的真實現象為好。

這是我第一次觀看這個劇團的演出,印象充滿驚喜。祝願不久的將來這個劇團能更進一步,讓我發出無懈可擊的讚嘆。